网站首页 手机网 关于我们

首页 > 安全 > 安全提示 > 正文

交通陋习引发诸多悲剧 安全出行需文明

2013-12-02 10:21:54  来源:长城网  

  

被忽视的三大“马路杀手”

日益庞大的“马路低头族”、儿童安全坐椅的“缺位”以及不够安全的安全气囊等,正是最常见却也最易被忽视的“马路杀手”。

“马路低头族”:拇指下的祸端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低头族”已随处可见,越来越庞大的“马路低头族”成了道路安全的“移动杀手”。

记者在下班高峰时段来到郑州市交通繁忙的紫荆山立交桥路口观察,发现几乎每拨二三十个等待过马路的行人中,都有五六人在低头看手机。民警杨华民告诉记者,执勤时经常看到绿灯亮了,却有车在那一动不动,或者在慢慢蠕动,基本都是因为司机在玩手机。

北京市民警汪海指出,“低头族”往往有种侥幸心理,觉得看一两眼没什么大碍。但对于司机来说,1秒钟车就能开出去5米甚至10米,即使低一下头,也可能对前方的突发状况来不及反应;而对于行人来说,埋头过马路就看不到信号灯的变化情况,极易发生意外。

但是,针对“马路低头族”现象,目前还存在执法盲点。杨华民表示,对机动车可以按照开车使用通讯工具的条款进行处罚,罚200元扣2分,但对非机动车和行人玩手机的情况,目前还没有对应处罚措施。“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交通压力非常大,在高峰时段,有限警力只能全部用来缓解拥堵,很难有精力处理这类不文明行为。”汪海说,“低头族”数量庞大,罚不胜罚,往往被抓住了也有抵触情绪,执法效果非常有限。

儿童安全坐椅:使用率极低的隐患

我国每年有近2万名儿童死于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是欧美发达国家的2.5倍多;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儿童安全坐椅的使用率不足一成,而欧美发达国家的儿童安全坐椅使用率普遍达90%以上。

清华大学汽车碰撞实验室主任张金换介绍,儿童安全坐椅是一种针对儿童特殊体型设计的约束装置,正确使用能有效降低事故中儿童的伤亡率。但许多家长在儿童乘车方面存在误区,有人习惯抱着孩子坐车,或者让孩子坐在普通坐椅上用安全带简单固定。一旦发生激烈冲撞,怀中的孩子很难抱得住;而坐在普通坐椅上的儿童极可能被为成人体型设计的安全带卡住喉部,造成窒息。

张金换认为,儿童安全坐椅难以推行的原因,一方面是民众的安全意识还比较滞后,不愿意在额外的汽车配置上花钱;另一方面是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安全气囊:被炮制的“安全神话”

长久以来,汽车厂商喜欢将安全气囊作为卖点来宣传,错误引导消费者的观念,将安全气囊等同于“保命神器”,迷信气囊质量高的汽车。

张金换告诉记者,安全气囊的爆出其实是有条件的,在角度方面,只有正面和左右30度角内的冲撞才会爆出,侧面冲撞则无法爆出;在速度方面,只有达到时速30公里以上安全气囊才会爆出,时速20公里以下不会被触发,20公里至30公里则可爆可不爆。此外,由于安全气囊爆开的瞬时速度能达到每小时300公里,本身也会给车内乘客尤其是儿童造成严重伤害。“我们曾做过实验,在气囊旁边放上西瓜,在爆开的瞬间西瓜被炸得粉碎。”

尽管安全气囊只是有条件的“安全”,但在厂商有意无意的宣传下,安全气囊逐渐背离了设计初衷,成为一种营销噱头。

“事实上,并没有绝对安全的汽车,只有正确的驾驶行为才能真正保证出行安全。”张金换说。

责任编辑:王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